行走的课堂共赴科技之约
为进一步做好做实“四爱三有”活动,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,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开阔视野、增长见识,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。4月26日,受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之邀,门源县教育局组织县寄宿制小学303名学生一大早就乘坐高铁赶赴西宁,开始了他们“行走的课堂”。
行走的课堂,是让师生们走出校园课堂,在行走中体验、学习、实践、思考、感悟、收获……
参观青海省科学技术馆、青海省博物馆和西宁市人防基地,体验科学奥秘,了解青海地方历史,学习“三防”知识,让孩子们对科学有了立体的感知,也让教师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中,实现了“行中学,学中研”。
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了孩子们的宿舍,新的一天开始了,这将是他们不同寻常的一天,孩子们迫不及待起床,吃早饭时比平常话多了些,因为,他们将要参加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.......
第一站:青海省科技馆
青海省科学技术馆是青海省以科技展览教育为主体,以科技实践活动和科技培训为补充,集科技博物、科技展示与实验、研究与发掘、培训与教育于一体,是现代科技文明的科技教育学习阵地。
第二站:青海省博物馆
青海省博物馆是青海第一座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大型综合博物馆,2017年1月被中国博物馆协会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。馆藏文物以新时期彩陶和民族宗教类文物最具特色,涉及宗教、民俗、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生产生活等多个领域。承担着以展览展示、文物保护、科学研究、人才队伍培养、社会服务功能、对外教育宣传及交流等多项工作。
第三站:西宁市人防基地
西宁市人防基地是集国防教育基地、科普教育基地与公益性文化教育活动场所于一体的多功能场馆。馆内有多种多媒体展项及互动体验项目,如4D动感影院、“核爆”动感视觉装置、“闻味识气”机器人、人民防空幻影剧场、二维码识别的的“擎天之手”展项、CPR和烧烫伤急急救模拟展项、呼喊训练、结绳自救、灭火体验与烟雾逃生等多媒体互动装置。
自2017年起,青海师大附小与门源县寄宿制小学结成互帮、互学友谊学校,“行走的课堂”也已发展成为双向课程。去年6月2日,青海师大附小三至六年级约500名师生曾前往门源县寄宿制小学,体验寄宿制学校生活。
“行走的课堂”让门源县寄宿制小学的师生受益颇多。“这种实践课程,让孩子们在感受科技力量的同时也感受了西宁的都市文化,比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更加形象直观。这种教学模式,也给老师们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。”门源县教育局团委书记马艳说。